查看: 2329|回复: 0

阴符经 解读 仅供参考 中三

[复制链接]

71

主题

1

回帖

391

积分

筑基

积分
391
发表于 2019-8-11 21:57:19 | 显示全部楼层 |阅读模式
“火生于木,祸发必克;奸生于国,时动必溃。”既然九窍三要为动静之门,那么门户开大了就会出问题。木是主生长的,火是主兴旺的。这本来是好事,但你看不到好事背后的阴符,即祸事也从中产生,祸福永远是相连的,恩害也永远是相连的,所以老子也告诫我们“福兮祸之所倚,祸兮福之所伏”,这个道理不可不知,有人问为什么每个朝代都有奸臣,原因就是奸臣与忠臣是可以朴素转变的,好人与坏人也是会转变的。本来是忠臣,有时一念之差也会做奸臣之事,同样奸臣也会做忠臣之事。

四、中篇
“天生天杀,道之理也。”天道对于地道来说,有生有杀,这是自然规律,而人道不足之处在于喜生而恶杀,为私欲又擅杀。如果我们站在天道的高度来分析问题,就不会有是非对错、好坏美丑之事,所以老子说“天地不仁,以万物为刍狗,圣人不仁,以百姓为刍狗”。长生不老之事,只可延长寿命,而决不可能永生,否则,天地不容。
有人说,佛家可以涅槃达到不生不灭的境界。这是因为你不懂什么叫“超出三界外,不在五行中”,所谓涅槃,是指以众生为念,彻底无私无欲,自己的形体已经捐给了大自然,从而实现灵魂或意识层面的不生不灭,不堕轮回。一个形体只要能活动,就必然消耗能量,这个形体就不可能是不生不长,一定是有生有杀,所以说这是“道之理也”。即使是地球、甚至宇宙太空,都是有生有长,何况人之形体呢?
“天地,万物之盗;万物,人之盗;人,万物之盗。三盗既宜,三才既安。”万物之所以生,皆是秉天地之气而生,生物与非生物、有机物与非有机物都是如此,所以说“天地被万物所盗用”。人之所生存,则是依据万物而生,人所呼吸天地之空气,人所吃食物也是万物之属,人之排泄也化入万物之中,所以说“万物被人所盗用”。人不可能不生不灭,所以人最终还是要回归到自然,成为万物之一,所以说“人也是被万物所盗用”。这三者之间相互盗用达到一个平衡状态,三才天地人才能相安无事。
人类具有主观能动性,最容易打破这一平衡。毛泽东时代,为了粮食问题,大面积毁林造田,导致生态被破坏,沙尘暴肆掠,现在整治需要花很多倍的代价。工业的发展使得空气质量指数已经严重被破坏,PM2.5居高不下,大气臭氧层被破坏,全球气温上升等。大面积商品房的扩建,水泥路面的大范围增加,赞成水泥下的土壤长期不能保湿,造成一下雨就成涝,不下雨则成旱的状态。
故曰:食其时,百骸理;动其机,万化安。”明白上面所说的三盗相宜的原则,因此就必须按时而食,不可因自己的贪求,而不顾他人的死活,要懂得平衡尤其是生态的平衡。许多人也许认为小雅所说的内容,是现代人才提出来的,古人并无如此先进的思想。我们看孟子是怎样告诉梁惠王的:“不违农时,谷不可胜食也;数罟不入洿池,鱼鳖不可胜食也;斧斤以时入山林,材木不可胜用也。”斧斤为什么要以时入山林?就是因为人过多地砍伐,森林的再生能力就失去了。
“人知其神而神,不知其不神之所以神也。
“日月有数,大小有定,圣功生焉,神明出焉。”天道决定地道,地道决定万物。日月有数,这是天道之数,也就是说,日月总是按一定的规律在那儿运行,但地道万物秉日精月华而生,其大小成就之定数取决于先天之数,这也是一个定数。圣人清静寡欲、明心见性、功德自然完备,而神明不失,于是需要用时便能用,不需要用时则伏藏。
一个人如果太执着,为了追求某事而不惜代价,事业有可能成功,但所付出的往往得不偿失,即使当上了皇帝也有所不足。我们事后去分析历史,往往感叹某人当时怎么会那么糊涂,其实如果换成你在场,可能会更糊涂,因为太执着时神明过于消耗而顾此失彼。只有那些不为私利,一心为众生之大仁者,才能神明俱足,这样的人也就是圣人了。
“君子得之固躬,小人得之轻命。”道,本来是自然规律,这个规律可以被利用,从而为人类适当获利。问题是人有贪得无厌之欲,不能节制。而懂得节制的君子毕竟是少数,所以君子明白道之后,能节制自己固守自己的本我。但普通人一旦明白一些规律,则必然为利益服务,过多地破坏了平衡。例如《孙子兵法》、《三十六计》这类书很畅销,就是因为许多人希望通过此一举而成名,却不知道踏踏实实地做好一些小事才是君子所为。
五、下篇
“瞽者善听,聋者善视。绝利一源,用师十倍。三返昼夜,用师万倍。”瞎子善听,聋子善视,这些道理大家一听就明白,因为是一心无二用。劝学网有许多成员,道家想学、佛家想学、儒家也想学,小雅经常劝这些人,不要贪多,选择其中一个,一门深入地学习,则你所能投入的精力是常人的十倍还不止,提高的速度反而很快,等一门面小成,其它佛家、道家、儒家都是相通的,再去学习就会很简单,一通百通。如果能三返昼夜,那么效果就会是常人的万倍。
“心生于物,死于物,机在于目。”《楞严经》中有认识世界的“八识”,其中眼识、耳识、鼻识、舌识、身识为感官接触到事物,从而产生信息传送于心。心中有物,全是因为有五识接触事物所引起。这儿认为“机在于目”认为最关键的是眼睛,因为眼睛所获取事物的信息最全面、最完整。
“天之无恩而大恩生。迅雷烈风,莫不蠢然。至乐性余,至静性廉。”天地生万物而不自生,谓之大恩大德,然而,一年四季之中,春生而秋杀,非为尧存,不为桀亡,乃自然规律,是以无恩。因此春夏之迅雷、秋冬之烈风,无不蠢蠢然而动,皆属于自然规律。一个国家、一个企业也经常有一些重大决策(迅雷)、一些重大举措(烈风),我们如何应付呢?
不被迅雷所击、不被烈风所吹,这就需要我们不随波逐流,要保持一种至乐、至静的心态。什么是至乐、至静?就是不直接抵触,迅雷力量虽大,但力量很快就会消失,烈风虽刺骨,但飘风不终期,相信事情终会解决,这是至乐,宁神以保持清闲神明,这是至静。也就是说,既不要悲观,又要有所作为,做好自己该做的事,也就是保持性廉。

“天之至私,用之至公,禽之制在炁。”天地自私吗?老子告诉我们,天地极其自私,因为万物皆有寿命,只有天地长久,这是至私。为什么天地能够长久,因为天地从来不自私,所以才成就他自私的结果。许多人不明白这一点,我们就举一个大家明白的事例来说明。共产党在民国时期非常弱小,为什么最后能在磨难中取得政权,因为当时的共产党是真心为百姓,许多人抛头颅洒热血,确实是在为百姓谋福祉,所以百姓也一心支持共产党,最后成就了共产党夺取政权的“至私”。
儒家为什么要推行仁政,就是要执政者一心为百姓,这就是大仁,从而才能换取百姓一心为政府。文王之所以能从百里之地而取天下,靠的就是行仁政,四方有识之士争向奔之。纵观历朝历代,打江山之人差不多都是现象上大公而无私,最后成就自己的“至私”,否则,政权一定不稳固。
禽,与“擒”通假,把握的意思。炁,与“气”通假,指事情的每一个细节。要想做到大公无私最后成其私这样的结果,其关键决不是在宣传上下功夫,而是在行动上、小事情上真正做到。国、共两党一个号称“天下为公”,一个号称“天下为共”,旗号并无分别,合起来就是“天下为公共”,但行为上却完全不一样。因为共产党的军队不管多艰苦,始终将百姓利益放在第一位,这是有目共睹的事实,所以共产党取得了天下。可是当下呢?口号虽然没有变,但腐败如此严重,已经告诉了大家政府是否已经失去了民心。
“生者死之根,死者生之根。恩生于害,害生于恩。”这与庄子所说“方生方死”意思差不多,也就是事物一出生就开始向死亡发展;一死亡就开始向出生发展。生死轮回原本就是宇宙的生存法则,这个星球爆炸了,其碎片和释放出来的能量就转化到其它物体上,重新开始新的生命。不仅生命是如此

回复

使用道具 举报

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| 立即注册

本版积分规则

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